虚拟数字人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动作捕捉、机器学习、色彩渲染、语言合成等信息技术创造出的,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的个体,其具有外形外貌、语言能力、交互能力等多重人类特征。
虚拟人也可以作为一种NFT的形式,成为元宇宙中身份认证和确权的方式,同时,持有NFT也会获得一些激励,如:持有的NFT本身价值的上升,NFT所带来的空投活动等。
相比于其他元宇宙应用场景,虚拟人商业化实现路径更清晰,应用场景更丰富且市场天花板更高。
最近五年,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虚拟人的制作得以简化、可交互性更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虚拟数字人行业未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用户代际变化下的新需求,伴随技术迭代成本回落,应用场景将扩大。
根据艾媒咨询,2021年虚拟人带动市场规模达到3334.7亿元,同比增速69.9%;虚拟人核心市场规模205.2亿元,同比增速78.7%。虚拟人有望带动核心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元宇宙#
虚拟人产业链梳理
在产业链上,虚拟人的创作、制作、运营需要多环节合作,上游以“技术+内容”作为输入,通过中游的“内容产出”环节对虚拟人提供人设、设计形象或提出需求,继而输出下游不同类型的虚拟人,实现丰富多样的功能,进行不同模式的变现。
虚拟人行业上游基础技术由海外少数公司提供,国内公司主要集中在制作和运营层面。
虚拟人产业链部分公司梳理:
对于2C的数字人,内容创作、技术支撑和商业运营是身份型虚拟数字人的三个关键要素,而内容是决定一个虚拟数字人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
对于2B的数字人,场景化数据、技术支撑和商业运营都是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的关键要素,而渠道和场景是取胜的关键,先发优势明显。
从创作运营与应用场景两个维度,可以将虚拟人作以下四种分类:
服务型虚拟人(PGC+功能型)、虚拟偶像(PGC+IP价值)、数字化身(UGC+功能型)、创作载体(UGC+IP价值)。
四种类别的虚拟人的应用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制作上共用相关技术但略有差异。其中,服务型虚拟人和数字化身对于元宇宙的意义较大。
虚拟数字人应用三大场景主要有企业服务、文娱领域和品牌代言。
企业服务场景下的虚拟数字人提供虚拟主播、金融服务和在线教育等服务,具有较强的服务性质和功能属性。文娱和品牌代言领域的虚拟数字人从事讯息播报、虚拟偶像等行业,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和身份标签。
2022年上半年我国虚拟人百强榜单中,娱乐行业占比30%,科技行业占比28%,文化传媒行业占比23%,其他行业占比19%。
与数字经济倾向于B端不同,元宇宙的概念更倾向于C端。美国互联网巨头聚焦VR、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则着重发力NFT和数字人分支。
随着基础技术和底层硬件的突破,虚拟人将有机会赋能更多场景。影视、直播、带货、虚拟替身、广告代言、数字员工,虚拟人商业变现想象空间广阔。
版权声明: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