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R眼镜的出品期无限期推后”,1月中旬,彭博社的这个消息击碎了“黑科技”发烧友的梦。此前的业内传闻中,这款外形和普通眼镜类似的AR智能眼镜,镜片里内置了显示屏,能覆盖现实世界的数字信息,可用手势实现与眼镜的交互。

苹果内部一度将AR眼镜视作有朝一日可以取代iPhone的产品,原计划在今年推出混合现实头显硬件后推出。然而,计划被搁置了,原因是“技术困难”——苹果还开发不出能支撑这款眼镜性能和电池续航能力的必要硬件。

的确,与VR硬件相比,AR硬件是一座更难攀登的山峰,这从历年AR/VR硬件出货量数据上就能看得出来。IDC数据显示,仅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球VR头显的出货量为952万台,而AR头显仅为21万台。

AR硬件正面临新一轮挑战,Shadow Creator、Mad Gaze甚至微软等赛道头部品牌都难以维持增长,但这将为敢于探索的竞争对手创造市场机会。在中国,Nreal、雷鸟、Rokid凭借硬件先发的优势打出了些许品牌力,目标直取消费级,但眼镜与终端的分体设计仍旧无法满足人们对AR眼镜的科幻想象。

 

AR硬件出货量为何上不来?

2023年有望成为消费级VR头显设备的“爆发年”,知名的品牌都扎进来了,除了索尼、HTC这些VR头显的老玩家将推新之外,苹果MR混合现实头显也将在今年亮相,赛道上还出现了强劲的竞争者PICO和Meta Quest。

消费级VR设备成了电子品牌的竞技场,而另一边增强现实AR的硬件消费市场却冷冷清清。尽管2022年AR硬件赛道时不时冒出过热点事件,比如谷歌展示了具有实时翻译功能的AR概念眼镜、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入行AR创业等等,但能吊起消费者胃口的产品还一个都没出现。

在IDC的预测中,AR在整个元宇宙硬件产品的出货量上将长期保持低比例,其数据显示2023年,AR硬件的出货量预计能达到36万台,而VR头显则会突破1244万台。甚至到2026年,AR硬件的出货量会上涨,但比例不会超过VR。

相比VR虚拟现实,AR能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叠加到我们周围世界的技术,可以说能名副其实地丰富现实。用例很多,比如一些服装电商支持用户在手机上使用AR滤镜换装,再比如伦敦国家美术馆将国家美术馆的藏品带到了博物馆的墙外,公众用手机扫街边墙上贴着的二维码,直接变成美术作品,从手机屏幕上看,作品仿佛就贴在墙上。

都知道AR强大,但为什么硬件这么难产?归根结底是技术成本高。

AR的工作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必须有兼容设备,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这些设备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实现AR所必需的硬件组件。

要让AR增强现实,处理器、传感器、跟踪设备、输入设备和显示设备都不可或缺。当前,智能手机可能拥有这一切:触摸屏、摄像头、GPS、惯性测量装置(IMU)、固态罗盘和CPU。它们结合在一起,为AR体验提供驱动力,使手机能够跟踪用户的所在地,并确定设备的朝向和位置。

从2017年开始,硬件厂商开始不满足于手机了,想要制造更便捷的可穿戴设备,眼镜成为重要突破方向,被视作未来有望独立于手机、电脑之外的“第三块屏幕”,连苹果都将对它给予颠覆iPhone的厚望。

除了轻便性之外,AR眼镜有望提供更强大的AR体验:识别现实世界中的特定物体和手势。

但高级别的AR体验要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传感器技术和显示屏。根据硬件功能,AR眼镜可拆解为芯片、光学和传感三大部分。

芯片:主要承担操作系统运行,是AR眼镜“大脑”,负责处理捕捉的图像、数据等等,如果要虚实融合,眼镜还得使用专用芯片,只有这样才能从算力侧保证眼镜能达到实时显示的功能。

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的核心,是AR眼镜的“眼睛”与“神经”,得能连接“大脑”,它由多个摄像头构成,分别承担基于跟踪定位功能(SLAM)的图像采集、交互手势识别和日常拍摄功能。

光学系统:由光感元件组成,包括透镜和微型显示屏(光机),透镜目前以光波导为主流技术方案,主要负责AR眼镜的成像工作,而AR眼镜还需要“透视”,既能看到真实世界,也要看到虚拟信息,所以,成像系统不能挡在视线前方,这就需要多加一个或一组光机,以层叠的形式将虚拟信息和真实场景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互相增强。

以上基操中,光学系统是AR眼镜的技术难点所在。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技术是棱镜和光波导,可惜都各有优缺点。棱镜虽体积小,不过可见视场角有限;光波导具有轻薄、高穿透力的优点,问题是价格惊人。除此之外,电池续航同样是难题,到目前为止,电池能源技术早已到达瓶颈,电池储量远远不能满足AR眼镜高强度计算所带来的能耗需求。

结合苹果因“技术难度”推迟AR眼镜出品的消息,你就知道AR眼镜的出货量为啥上不来了。目前,市面上活跃的AR眼镜厂商并非已先于苹果攻克了难题,而是选择用另一种妥协或平替的手段,更早地走向了商业化路径。

比如,将处理中心与眼镜分离,以保证处理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续航能力和散热能力。这么做的好处是,减轻设备重量,但缺点是要用数据线连接处理器和眼镜,想想手机连着有线耳机的不便,你就知道这种连接放在AR眼镜上有多麻烦了。

而市面上AR眼镜更主流解决方案是结合其他硬件搞“分体”,让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AR显示等功能,将必需的计算、供能交给手机或其他设备支持。这种采用外部算力、无需配备处理器芯片的做法直接降低了成本,使分体式AR眼镜亮出了价格优势,成为消费级市场的“潜力股”。

 

国产品牌先发能获优势吗?

2023年,苹果的AR眼镜爆出难产消息,谷歌的新产品还得等到2024年以后,这给国内的AR厂商们留下了占住消费市场的窗口期。

更早前的2022年,国内的消费级AR眼镜市场蠢蠢欲动,资本最先发力。先是Nreal、Rokid陆续收获高额融资,连续创业者罗永浩扎入AR赛道后,他创立的新公司细红线科技(Thin Red Line)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此外,芯片商业瞅准了商机,高通宣布推出了AR眼镜专属芯片。

根据易观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级AR眼镜销量已达数万台,Nreal以34.5%的市场份额占据首位;雷鸟创新、Rokid分别以28.6%和24.4%占比分列二、三位。

从国内已发售的消费级AR眼镜看,卖点包括“3D大屏影院般”的分体式AR眼镜、带“AI助手服务”的一体式AR眼镜以及主打“轻薄”的一体式AR眼镜等等。

所有形态中,“3D大屏影院”派在C端市场更获认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该类眼镜主要用来观影和游戏,这些产品的共性是通过“分体”将AR眼镜的操作系统搬到手机或其它设备上,用户通过手机App来操作AR内容,眼镜只是显示屏。

Nreal

成立于2017年的Nreal原本专注布局海外,2022年3月,该公司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六千万美元融资,红杉中国、高瓴创投、蔚来资本等知名机构加持。8月,Nreal回归中国市场,推出了消费级AR眼镜Nreal Air,目前售价在2299元,天猫上的月销量为300+。

机身:外观如普通的太阳镜,重量仅79g,两层镜片中,外层为墨镜式的遮光片,内层为屏幕和波导镜片,佩戴者可从眼镜内侧看清镜外事物,近视眼还可加装近视镜片。

交互:远场交互,手机可控制镜面上的光标,轻击手机屏幕即可确定指令,支持用户空中投屏,能将屏幕最高放大至130英寸。

场景:可以用来看视频,也能连接Switch、PlayStation、Steam Deck等游戏机,支持Type-C接口的PC及移动端,可用适配器连接苹果产品,这样就将日常办公的场景也容纳进了空中投屏巨幕中了。

Rokid

Rokid的主业最开始是人工智能产品,推出过陪伴机器人和智能音箱。2021年12月,该公司发布了消费级AR眼镜Rokid Air。Rokid想让AR眼镜跳出智能手机限制,于是在2022年8月推出了连接AR眼镜的主机产品Rokid Station,以此平衡功耗、管控质量、提高易用性。

Rokid Air:重83g,具备免带近视镜设计,支持500°以内近视屈光调节,双眼可根据所需单独调节,售价2999元.

Rokid Station:切入观影、娱乐和办公三大场景,与AR眼镜连接后,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巨幕影院、一个游戏手柄,搭配上键盘鼠标,可成为一套小型的移动办公设备,售价为799元。

雷鸟创新

成立于2021年10月的雷鸟创新由TCL电子和雷鸟科技共同孵化,是一家专注AR的新锐品牌。2022年10月,雷鸟发布消费级智能眼镜产品雷鸟Air,定位为“轻薄的娱乐大屏”。

机身:采用偏振BirdBath光学方案与Sony Micro OLED显示技术,能实现在4米高的空间内观看140英寸高清大屏,裸机仅重69g,为同业里最轻的产品,售价为2989元。

交互:可支持智能手机,也能与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相连,将小屏内容投射到眼镜上,从而实现140英寸的视野。

综合来看,国内主流品牌的AR眼镜都采用了分体式设计,将电池、处理器与眼镜镜体分离,眼镜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显示功能,需要外接其他终端以便操纵,这种方式的确能降低成本,但“千元级别”也没有解放人们手中的手机,而从海外主攻的方向看,苹果、谷歌们试图解决手势交互,希望能让人们能像科幻电影里的角色们一样,手在空中比划比划,就能与靠眼镜实现的空气大屏交互。

从苹果今年的跳票看,AR智能眼镜的这个梦还得再做一段时间。

VR和AR,你更期待哪种硬件?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版权声明: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
了解更多元宇宙知识,结识元宇宙人脉,扫码加入元宇宙行业生态社群。

联系编辑

微信二维码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