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邵文
原标题:《报告预测2023十大战略技术趋势,称元宇宙将不属于任何厂家》
·Gartner发布报告称,2023年的重要战略技术趋势包括:可持续性技术、元宇宙、超级应用、自适应AI、数字免疫系统、应用可观测性、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平台工程、行业云平台、无线价值实现。
·“到本十年末,我们可能会看到具有交易能力的完整元宇宙,其中有完整的经济基础设施。”
“根据Gartner的调研,可能全球绝大部分的CEO都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可能会继续保持通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10月28日,权威科技咨询公司Gartner的创新技术研究团队高级研究总监高挺表示,“Gartner试图理出三大主题十个方向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就构成了明年的十个战略科技趋势。”
根据稍早前发布的《Gartner 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明年重要的战略技术趋势包括:“开拓”主题下的可持续性、元宇宙、超级应用、自适应AI;“优化”主题下的数字免疫系统、应用可观测性、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平台工程;“扩展”主体下的行业云平台、无线价值实现。
针对这些战略技术趋势,高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进行了解读。
元宇宙:2029年前不会出现完整元宇宙
Gartner将元宇宙定义为,由通过虚拟技术增强的物理和数字现实融合而成的集体虚拟共享空间。“这个‘虚拟共享空间’有五个不同的维度:Persistent(持久性);Immersive(沉浸式);Device-independent(和设备无关,AR/VR眼镜只是早期进入元宇宙的一个端口);Not beowned by a singlvendor(不会被某一家厂商所垄断); Virtual economy(虚拟经济体,不单纯是一个游戏,更是与物理世界平行的商业数字世界)。”高挺表示。
Gartner副总裁Marty Resnick 10月19日在2022年Gartner IT研讨会上提出,构建完整意义上的元宇宙包含三个方面“Transport(传输)、Transform(转换)、Transact(交易)”。
Transport(传输)是目前大多数人熟悉的元宇宙功能,它使用户“离开物理世界并参与虚拟世界”。Gartner认为,具有游戏、工作空间等传输功能的元宇宙正处于兴起阶段。元宇宙进入更高级阶段的标志即在物理世界使用虚拟资产,这个阶段正在形成中。“到本十年末,我们可能会看到具有交易能力的完整元宇宙,其中有完整的经济基础设施。”Resnick表示。
Gartner预计,完整的元宇宙将独立于设备并且不属于任何一家厂商,它将产生一个由数字货币和非同质化通证(NFT)推动的虚拟经济体系。
Gartner预测,到2026年,25%的人将每天至少花一小时在虚拟世界中工作、购物、教育、社交或娱乐;到2027年,全球超过40%的大型企业机构将在基于元宇宙的项目中使用Web 3.0、AR(增强现实)云和数字孪生的组合来增加收入。
对于当下被聚焦的Meta的元宇宙实践,高挺认为其“更类似于用VR将人传输进数字世界的Transport路线,而将来的元宇宙应该‘虚实结合’”。在他看来,“元宇宙”就是未来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如果说互联网的数字化程度是10,元宇宙的数字化程度可能会是100。在数字化程度为100的时代,现有的商业模式会被重新改写。”
高挺表示,“目前只不过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所以暂时看不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假以时日,整个世界会走向更成熟的数字化阶段。一个观察的重要指标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3G/4G网络,元宇宙要崛起就对网络、算力有更高要求。在网络和算力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头戴设备、眼镜还没有足够轻量化、舒适化的阶段,完全的‘元宇宙’不会到来,我们只会看到一些碎片化、垂直化的场景慢慢落地。”
目前在元宇宙早期阶段,哪些商业模式有较高落地可能性?高挺认为是数字人和工业元宇宙平台。
“数字人的最终目的是替代一些基础岗位工作,其核心目标是和真实人类建立起心理连接。从技术实现上来说,第一个目标是数字人形象逼真,这就涉及光线追踪的渲染引擎;其次要懂业务,那么就涉及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技术;最后还要了解客户的心思,比如通过AI对客户做面部表情识别、语意等情感分析。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商业化的临界点。”高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其次,高挺认为“工业元宇宙”就是复杂度更高的数字孪生。数字孪生解决的是工厂流水线改造时要消耗大量时间、资金成本问题,用数字化模拟和仿真方式在虚拟世界进行流水线优化后直接应用到物理世界,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目前这个领域的痛点在于跨行业难题,比如一家技术公司希望推进工业元宇宙,但工业有很多细分领域,从哪里开始?这里面可能会面临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算有一定的行业基础和算力,但在跨行业时也很难率先跑通落地。”
可持续性:让减碳为企业创造收益
Gartner预测,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贯穿2023年的所有战略技术趋势。在Gartner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首席执行官们表示环境和社会变化已成为投资者的三大优先事项之一,仅次于利润和收入。
高挺在解读时称,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可持续的目标更多直接指“双碳”。“双碳”不仅仅为了保护环境,也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自主可控,所以需要长期的建设和投资。
当下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双碳”。“可能除了占全国碳排放量40%的发电企业外,目前一些企业对‘双碳’的感受不强。但总有一天所有的企业都会被纳入这个框架中,如果早做准备,也许‘双碳’可以不再是企业要负担的成本,而是利用一些技术主动把‘碳’减下来,让这部分变成企业的一个收入来源,像马斯克通过卖碳指标盈利十几亿美元。”高挺说。
超级应用:从中国传出的技术趋势
超级应用(Superapps)是一个集应用、平台和生态系统功能于一身的应用程序。它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而且还为第三方提供了一个开发和发布他们自己微应用的平台。Gartner预测,到2027年,全球50%以上的人口将成为多个超级应用的日活跃用户。
Gartner杰出研究副总裁Frances Karamouzis表示,“虽然大多数超级应用是移动应用,但这个概念也可以应用于Microsoft Teams、Slack等桌面客户端应用,关键在于超级应用必须能够整合并取代客户或员工使用的多个应用。”
高挺认为,“超级应用”实际是从中国传出去的技术趋势,它最重要的案例是支付宝和微信,其共性是有巨量的用户数量、流量,并且有很强的小程序生态。“这样的模式被很多西方国家仿效,比如日本的软银和雅虎有一家类似于支付宝的合资公司PayPay。”
自适应AI:走向“在线训练、在线推理”的未来
自适应AI系统(Adaptive AI)通过不断反复训练模型,并在运行和开发环境中使用新数据进行学习,来迅速适应在最初开发过程中无法预见或获得的现实世界变化。这些系统根据实时反馈动态调整,从而适合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或因企业目标不断变化而需要优化响应速度的运营情景。
“自适应AI本质上指:传统的AI系统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就提出来三点要求:第一,模型训练好以后,是不是可以继续应用到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第二,需要添加更多训练数据去迭代模型。第三,希望模型最后在推理时产生一些个性化结果,而非一般化结果。”高挺认为,对于AI模型,这就意味着训练和推理逐渐走向“在线训练、在线推理”的未来。
数字免疫系统:通过“打疫苗”来提高系统健壮性
据Gartner调查,76%负责数字产品的团队现在还需要对营收负责,因此首席信息官正在寻找新的实践和方法,使其团队能够在实现高商业价值的同时,降低风险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一要求的路线图。
数字免疫系统通过结合数据驱动的一系列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Gartner预测,到2025年,投资建设数字免疫系统的企业机构将能够减少多达80%的系统宕机时间,所减少的损失将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收入。
“数字免疫系统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当时指一套完全自动化的防病毒解决方案。今天的数字免疫系统指一套用来构建稳定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和实践。这背后有一个大的变化:传统软件工程领域主要依靠一套基于测试的软件质量体系来保证软件的健壮性,但今天光靠测试已经不够,数字免疫系统即通过‘打疫苗’的类似手段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它并不是某一技术,而是包含六个核心模块的一套组合打法。六个核心模块即:可观测性、人工智能增强测试、混沌工程、自动修复、站点可靠性工程、应用供应链安全。”高挺称。
应用可观测性:更精准的数据驱动决策
在任何相关方采取任何类型的行动时,都会产生包含了数字化特征的可观测数据,如日志、痕迹、API调用、停留时间、下载和文件传输等。应用可观测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以一种高度统筹和整合的方式将这些可观测的特征数据进行反馈,创造出一个决策循环,从而提高组织决策的有效性。
“可观测性原理”即通过观察系统外部输出的信息来判断系统内部的状态,进而优化系统。这项技术的大背景是,企业里每一个决策的发生,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结果。“当我们收集到这些输出的反馈数据结果以后,可以叠加一些场景信息,即通过行业知识、行业理解来解读数据。最后,再应用AI分析方法给决策提供建议以优化决策。优化完决策之后,这个决策会被再次执行生成更多数据,于是建立起反馈循环以做出更加精准的数据驱动决策。”高挺解读称。
AI信任、风险和安全管理:可解释性与公平问题
许多企业机构未做好管理AI风险的充分准备。Gartner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企业机构曾经历过AI隐私泄露或安全事件。但该调查也发现,积极管理AI风险、隐私和安全的企业机构在AI项目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与未积极管理这些功能的企业机构的AI项目相比,有更多项目能够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并实现更大的业务价值。
高挺称,“本质上这个趋势指,现在AI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而AI模型背后的可解释性或公平性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互联网电商巨头可以通过AI系统追踪每一名物流仓储部门员工的工作效率,统计每一名员工的上班‘摸鱼时间’,然后自动生成《解雇指令》。那么这个算法是不是不公平?”
平台工程:优化开发者体验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是一套用来构建和运营支持软件交付和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助式内部开发者平台的机制和架构。平台工程的目标是优化开发者体验并加快产品团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速度。
“平台工程本质上是通过一些工具和流程,为企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提供自助开发门户,或者称内部开发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涵盖整个应用程序完整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操作需求,其由一个专门的平台工程团队创建和维护。也就是说开发人员写完代码以后可以把代码放到平台上,之后由平台的自动化工具完成自动化发布工作。那么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有两个好处:第一,不需要过多介入后面的运维流程,其二,不太需要触碰底层的基础设施。”高挺说。
Gartner预测,到2026年,80%的软件工程组织将建立平台团队,其中75%将包含开发者自助服务门户。
行业云平台:新型云服务模式
行业云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通过组合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支持行业应用场景的行业模块化能力。企业可以将行业云平台的打包功能作为基础模块,组合成独特、差异化的数字业务项目,在提高敏捷性、推动创新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的同时避免单一厂商锁定。
高挺认为,行业云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云服务模式,结合了现在公有云的IaaS+PaaS层,然后以其作为技术底座,把SaaS的定制化方案拆解开来变成可重复使用的业务功能模块。这个业务功能模块提供给企业,让企业去做一些自定义开发。这种模式比传统的“IaaS+PaaS模式”增加了更多业务功能,同时比SaaS模式更加灵活,是介于传统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新型云服务模式。
Gartner预测,到2027年,超过50%的企业将使用行业云平台来加速他们的业务项目。
无线价值实现:补上供应链体系中的最后一环
由于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将使用一系列无线解决方案来满足办公室Wi-Fi、移动设备服务、低功耗服务以及无线电连接等所有场景的需求。Gartner预测,到2025年,60%的企业将同时使用五种以上的无线技术。
网络的功能将不再仅限于纯粹的连接,它们将使用内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统将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能量。这意味着网络将直接产生商业价值。
高挺以以色列Shufersal超市举例,“Shufersal超市有很多存放蔬菜水果的塑料筐,这个塑料筐里有很多IoT监测芯片,大致一共有一百万个IoT设备。这些IoT设备就可以监测存放蔬菜的这些篮子实时的位置和温度,帮助超市解决供应链管理及冷链管理问题,补上供应链体系中的最后一环。”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