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近日公布了Connect 2025大会的日程,其中包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主题演讲、开发者主题演讲和开发者会议等。
Mera也将正式揭晓其AI智能眼镜领域的重大进展,包括可能发布代号为“Hypernova”的消费级产品及配套软件开发工具包(SDK)。

这款定价从 800 美元起步的设备,这段时间一直是科技圈和想试试新设备的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它在怎么操作、用着顺不顺手、到底想卖给谁这些方面的特点,慢慢都能看清楚些了。
从现在透出来的信息看,Hypernova 主要靠配套的神经腕带来操作 —— 就是能捕捉手腕肌肉电信号的小设备,捏捏手指就能切界面,转下手腕还能放大缩小导航地图。
之前有机会摸到工程机的人说,这套操作没什么延迟,日常用着挺流畅,而且设备才 70 克,跟普通近视镜差不多重,戴久了也不会觉得压得慌。
硬件方面,眼镜右边镜片上有块单目 HUD 屏,能覆盖大概 20 度的视野,虽说没法实现那种全场景的 AR 效果,但看个通知、导航箭头这些关键信息还是够清楚的。
大太阳底下,2000 尼特的亮度也能看得很稳,文字边缘不会糊,这得归功于那块超薄微晶玻璃盖板,又透光又耐磨。
不过有个细节得提一下,它用的是 LCOS 屏幕,跟更先进的 Micro-OLED 比起来,响应速度会慢一点,其实这也是 Meta 为了控制成本才做的妥协。
供应链那边小编也略有了解,国内有企业参与了 Hypernova 核心部件的生产,像光波导支架、神经腕带的零件这些,现在相关生产线已经在调试,准备量产了。
之前听说初期良率大概 60%,现在调试下来已经到 85%,基本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了。
按行业里的预测,这款设备第一年大概能卖 15 到 20 万台,看得出来 Meta 这次更想 “试试水”,而不是一下子就铺开来卖。
开发者圈子里,大家最在意的是 Hypernova 的本地 AI 功能。
它里面装了 Llama 4 大模型,不用联网也能跑,100 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都能翻译,即使在信号不好的地方,说句话让它解析、响应,也能保持连贯。
现在已经有部分开发团队提前拿到了 SDK 测试包,想把这个功能用到旅游导览、会议帮忙这些场景里,但具体用起来效果怎么样,还得等发布后再看。
不少想入手的人其实更关心实际用起来怎么样:续航能力 Meta 还没说具体数据,行业里猜大概能连续用 4 到 6 小时,得靠充电盒补电;
价格方面,800 美元比最开始传的低了快一半,虽然比苹果 Vision Pro 那些高端 AR 设备便宜,但还是比普通智能穿戴产品贵,很多人都说要等看到实际体验再决定买不买。
行业里的分析师觉得,Meta 推出 Hypernova,其实是在消费级 AR 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核心目的不是短期赚钱,而是想通过比较低的价格,让更多人用起来,收集点用户操作的数据,为之后的双目显示版本打基础(预计 2027 年能出)。
现在离发布会越来越近,Meta 还没公布完整的功能清单,更多细节估计要等到 9 月 17 日的开发者大会上才会正式说出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I消费电子观察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