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资
栏目|米塔之家.行业前沿
图片来源 |网络
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3D建模、动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术的突破,以及显示设备、光学器件、传感器、芯片等硬件设备的发展,现阶段的虚拟数字人早已跨过“5毛钱特效”阶段,真实性和实时交互性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升,有的甚至可以初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为虚拟数字人的风靡奠定了技术基础。

那么目前都有哪些技术类型的数字人:
根据是否具备交互模块,虚拟数字人分为交互型虚拟数字人和非交互型虚拟数字人。再根据驱动方式不同,交互型数字虚拟人可分为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和智能驱动型虚拟数字人。三种路线如下:
非交互型虚拟数字人
3D建模/CG技术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多为高保真像在电影中的CG人物。
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
有真人在背后用动作捕捉驱动的虚拟数字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虚拟偶像。
智能驱动型虚拟数字人
以人工智能技术去生成虚拟数字人,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自主感知能力、逻辑推理甚至情感表达能力。类似美剧上载新生upload的虚拟男友。
CG驱动虚拟数字人
CG技术驱动的虚拟人(非交互型)主要从外形、表情到动作都 1:1 还原真实的人,让虚拟数字人更像人;系统根据目标文本生成对应的人物语音及动画,并合成音视频通过终端呈现给用户。多采用离线渲染技术,图像数据并非实时计算与输出。例如偶尔会在电视新闻看到的XX已故明星复原或者电影CG其实都属于这一类。
CG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其短期发展方向主要是虚拟IP/偶像,例如最近一两年常出现的大厂虚拟数字员工或者抖音小红书涌现的虚拟人,例如AYAYI、柳夜熙。价值主要是创造更为稳定、易得的IP。
长期方向可以是虚拟世界第二分身,用于社交娱乐及Metaverse,满足个人在虚拟世界对虚拟身份的需求。
AI驱动虚拟数字人
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预先通过Al技术训练得到,可通过文本驱动生成语音和相应动画。多采用实时渲染技术,图形数据实时计算与输出。也主要属于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如虚拟主持人、导游等服务型角色的虚拟化或配有具有关怀感和真实感的Al助手。
NLP大模型是AI驱动虚拟人技术基石,其情感化交互体验核心会极大程度决定了能否呈现自然的面部表情变动、肢体变动等,并且能否对情感等因素进行特别设计对AI陪伴数字人呈现效果影响巨大。未来也可以根据人格、用户喜好对虚拟人进行NLP交互的个性化定制。
AI驱动虚拟人的短期价值主要是能代替真人进行内容生产和简单交互,减少标准化内容的制作成本。长期价值主要可以为孤独、单身老年人提供关怀感和真实感,在通用场景或特定关怀类场景中提供陪伴、事务处理等服务。

中信证券认为虚拟人具备生命周期长、行为可控、多线程持久工作、思维和计算能力强、可塑性好等优势,技术成熟后商业前景十分广阔。虚拟人的主要商业模式包括:
形象型虚拟人可以走明星路线代言品牌;
内容型虚拟人更注重互动和IP内核,可以进一步通过演唱会、直播、周边等形式变现;
功能型虚拟人短期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商业变现空间有限,但是未来料将作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被广泛应用;
虚拟化身Avatar覆盖范围大、用户付费意愿强,元宇宙时代想象空间广阔。
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得益于虚拟IP/偶像的巨大潜力,以及虚拟世界第二分身的起步,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将占据主导地位,统领约1750亿的市场份额。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则相对稳定发展:多模态AI助手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多种对话式服务升级为虚拟数字人形态,总规模超过950亿。
理想的市场规模得益于行业天花板高,实现路径明确,且已出现了有相当竞争力的技术公司。

目前,国内厂商在产业链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发展较为均衡,虚拟数字人从开发到落地的体系逐渐趋于完整。
其中,基础层相关厂商主要着力点在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建模渲染以及虚拟数字人的技术服务,科大讯飞、捷成股份、新华网、标贝科技、追一科技和小冰等专注人工智能,云舶科技专研动作捕捉,环球墨非、亿真科技、虚谷未来科技、半人猫、叠镜数字、相芯科技以及 Tatame 等专注建模渲染,中科深智、魔珐科技和万像文化等负责虚拟数字人的技术服务。
平台层厂商主要负责虚拟数字人运营,包括虚拟数字人的外观设计、包装、宣传、落地和培养等,相关企业有上海禾念、乐华娱乐、动图宇宙、次世文化、创壹视频、虚拟影业、魔塔时空和世悦星承等。
应用层厂商主要投入在游戏、直播、动画、影视、音乐以及社交平台等,着眼于将虚拟数字人用于娱乐和营销,例如芒果超媒、奥飞娱乐和哔哩哔哩等将虚拟主播和虚拟偶像等应用于娱乐内容。
另外,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综合型厂商也大力支持旗下相关公司或事业部向虚拟数字人赛道发力。

目前,文娱领域是虚拟人应用的主场,金融、社交、办公、教育、医疗等领域成为了虚拟人陆续“进军”的战略重点。虚拟人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以文娱产业为例,一方面,虚拟人的加入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关注,俨然成为了营销热点。另一方面,长远来看,虚拟人的生产运营成本与风险整体低于真人,可持续性更强。
1、娱乐领域:影视场景:特效商业大片数字替身;特效传媒场景:品牌特有IP形象——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播、虚拟偶像;游戏场景:更强真实感、代入感——数字角色。
2、金融领域:金融场景:精准理解与感知客户需求、智能交互、分析决策;应用方向:智能客服、智能理财顾问
3、教育领域:教育场景:基于VR/AR/XR虚拟场景,虚拟学生/虚拟老师上线,打造个性化学习与交流环境;应用方向:虚拟导师、虚拟同学。
4、文旅领域:文旅场景:名人故居、主题公园、科技馆、博物馆等虚拟展览、虚拟漫游项目,展现虚拟实景,并实现仿真交互;应用方向:虚拟导游、虚拟讲解员。
5、医疗领域:医疗场景:实时关注家庭成员身体与心理状况,进行动态化健康管理,并提供专业服务;应用方向:家庭陪护、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
6、电商零售领域:零售场景:以数据分析、品牌营销、顾客服务、智能货架管理为基础,推动业务流程革新,赋能品牌增长应用方向:虚拟主播、虚拟品牌大使、线上销售导购、试衣模特、粉丝社区互动。
虽然我们已看到不少品牌商以及企业都在推出虚拟数字人,但作者认为虚拟人行业还处于较早的萌芽时期,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待发掘与探索。基础建设尚不成熟,包括虚拟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关系、虚拟人技术的使用规则,以及系统层面的底层价值观设计等关键性问题需要进行定义。
技术层面,虚拟人目前还处于模仿人类的阶段,距离真正人格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用层面,泛娱乐场景应用已颇具雏形,但虚拟人代替真人持续稳定地工作尚未实现,其真正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开发。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